- N +

祛湿热十五法要

祛湿热十五法要.jpg

祛湿热十五法要

夫湿热为患,乃天地氤氲之气失和,湿与热合,胶着难解。其证多见身重如裹,口苦黏腻,溲赤便溏,舌苔黄腻,脉象濡数。今述十五味食药同源之物,以清利湿热为要。

一曰南瓜
甘温入脾,功擅利水渗湿,兼能解毒杀虫。《本草备要》言其"补中益气",尤宜脾虚湿困之脘痞腹胀,中焦水饮停聚者。

二曰鲤鱼
鳞介之属,性平味甘,专走膀胱经。能利三焦水道,《食疗本草》谓其"主咳逆上气,黄疸,止渴",然外感风寒者当慎。

三曰茯苓
白茯神为佳,淡渗利湿而不伤正。《医学启源》云其"除湿益燥,和中益气",凡脾虚湿滞之泄泻,配伍粳米煮粥最佳。

四曰荠菜
春令时蔬,味甘性凉。善清肝胆湿热,《滇南本草》载其"清肺热,利中宫",湿热胃痛、下利脓血者宜之。

五曰金针菜
又名忘忧草,甘凉入肝经。《本草正义》言其"利膈清热,养心解忧",然虚寒下利者当避,恐伤中阳。

六曰莴苣
其性滑利,通利二便。《日用本草》告诫"与金针菜相克",食之恐致气机逆乱。

七曰冬瓜
皮肉皆可入药,甘淡微寒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称其"清热养胃,涤秽除烦",然脾胃虚寒者食之如雪上加霜。

八曰鲫鱼
土鲫为佳,甘温补脾。《滇南本草图说》载其"和五脏,通血脉",惟油炸则失其性,与荠菜同食易生痰浊。

九曰蚕豆
立夏之食,性平味甘。《本草从新》谓其"补中益气,涩精实肠",然气滞腹胀者食之,如添薪助火。

十曰赤小豆
色赤入心,功专利水。《药性论》称其"消热毒痈肿,散恶血不尽",湿热下注之脚气浮肿尤宜。

十一曰莜麦
西北之谷,性凉味甘。《本草拾遗》言其"实肠胃,益气力",然中虚便溏者多食,恐致完谷不化。

十二曰薏苡仁
生用利湿,炒用健脾。《本草新编》云其"最善利水,不至耗损真阴",凡湿热痹痛、肺痈肠痈皆可配伍。

十三曰玉米
须苞皆可入药,甘平益中。《本草纲目》载其"调中开胃",然霉变者毒性剧增,食之如饮鸩止渴。

十四曰砂仁
阳春砂为贵,辛温芳香。《本草备要》谓其"和胃醒脾,快气调中",然久煎则香气散逸,效减其半。

十五曰白豆蔻
紫蔻为上,辛热走窜。《本草通玄》称其"散胸中冷滞,益膈上元阳",然阴虚火旺者忌之,恐劫阴液。

须知饮食之道,贵在调和。湿热胶着者,当忌肥甘厚味,避居卑湿之地。晨起可饮三豆饮(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),暮时宜食茯苓粥。若见舌苔转薄,二便通调,身轻目明,即是湿热渐去之兆。然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,调摄当守"三分治,七分养"之古训。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
下一篇: